时间:2022-05-13 08:13:08
导语:在耻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服饰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经过梦寐、野蛮到文明时代,缓慢的走过了几十万年。池州傩服饰的发展伴随着傩文化的演变一路走来,在傩事活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揭开其物质性的表面形态,服饰赋予我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自始至终都起着神像的作用,是活动的神灵。早期原始社会的傩面具,主要是模仿动物,面部表情传达了一种狰狞、恐怖、凝重的情绪。通过面具制造的恐怖气氛达到躯鬼逐疫的目的,克服现实原型局限,表演者戴上面具就具有了神的神的威慑力。现代的面具根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份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色彩,面具神态更加自然趋向脸谱化,如红面的关羽突出他的忠义的品德,黑脸的包公表现他的公正、清正廉明等。[4]不管面具的造型如何,其神力从来没有消失过。现代的人们仍然坚信戴上面具就可以把天上的神请到人间和神进行对话,诉说人间的疾苦,通过一些供养的手段,让神能心情愉悦的为人们消除疾苦。如图2所示。现代的傩事活动中,表演和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多,为了烘托活动隆重、喜庆的气氛,服装色彩上也逐渐丰富,但仍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服装表面纹饰增多,特别是傩戏的表演中,扮演者根据角色的要求,从头饰、面具到服装都搭配的非常完整。服饰的扮装拟态功能在傩事活动中清晰可见。
池州傩是以宗族为单位祭祀神灵、祖先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典礼。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从傩事活动中清晰可见。据《贵池地区志》记载,“池州地区在6月至7月为多雨季节,大雨和大暴雨多数分布在5月至8月,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沿江圩区少。多雨季节形成的洪涝灾害是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些水旱灾害,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畜疾疫及庄稼损失,给人们留下惨痛的记忆,这成为傩文化存续的一个内在的重要原因。[5]在傩仪和歌舞表演中,祭祀土地、自然神灵的内涵是不变的主题。如各村都保留的傩仪《问土地》,虽然土地爷的服饰面具造型有一定的差异,但祈福的内容基本相同。一年一度的青山庙会盛况不减。青山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为昭明太子祠,每年的正月十五,姚村、茶溪汪、南山刘、南边姚、西华姚、荡里姚等各自在五色神伞和锣的开道下,抬着供奉有儺神面具的龙亭,在彩旗队、锣鼓队、“肃静牌”、“回避牌”及刀、枪、戟、锤、矛等兵器模型的簇拥下,穿着黄色对襟马褂,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青山庙前。人们在这里祭祀池州最高土主--梁昭明太子,祈福纳吉,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青山庙会把傩事活动推向。
民间信仰是指由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民间信仰的存在,使村民心目中自然生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他们大多相信“抬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6]此外,在当地的傩服俗文化中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和规定,体现着乡民们对于宗族信仰的坚守与重视。例如傩事活动,族长在打开面具和服装道具的箱子之前要洗手,用稻草把子上熏烟除秽。穿戴服装和戴面具的演员要先向面具行礼等。乐舞、戏曲只能由男性演出,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要由男子扮演。女子是绝对不许参与操作的,否则便是对祖宗的不敬不孝。参加演出的人必须沐浴,还要提前三天禁绝,演员沐浴的目的是洗去身上污秽,禁绝是杜绝沾染妇女身上的秽气。跳傩人穿得鞋子的鞋底只能用旧的上衣制作,下装的材料是不能用在这个鞋子中的。这些口传身授的傩事服俗都是由村民们自觉遵守,以虔诚的态度传递着傩乡人淳朴的民间信仰和对神灵和祖先崇敬之心。
傩事既是民间宗教活动,也是民间社会交流和精神娱乐活动方式。[7]傩服饰的色彩艳丽,在节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由于受到生活水平的限制,多为土布制成斜襟长袍,颜色为黄山栀染成的茶色或用靛蓝染成的蓝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官衣、蟒袍等。色彩上也日益丰富,常选用颜色艳丽饱和度高的色彩。其中红色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色,被更多的使用。池州傩在中国汉族农历春节期间进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全家团圆节日的,人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万象更新。走进池州傩堂你就会立刻被红色包围,朴素的乡民们认为红色可以避邪,红色成为傩乡人传递幸福喜悦的色彩。除了红色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表演者戴上红色的包头布,穿着红色的灯笼裤,红花的筒裙,红色底绣着精美图案的袍服等,红色成为傩事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服装色彩。傩服饰的图案色彩也体现着乡民们朴素的审美情趣,早期的花纹图案有颜色勾绘的,有土法印染的,还有用色布拼接的,工艺虽然简陋,但是形式美感蕴含其中。后期出现织绣纹样,图案精美细致,体现当时经济繁荣以及傩事的繁盛。现代的傩服装只有少量是乡民们自己制作,多数为乡民们外出购买的,有很明显的机器大工业的痕迹,服装纹样中有平面印花,也出现一些机绣图案,配色也更大胆、时尚。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艳丽的颜色始终是活动中的主角。朴素自发的色彩审美表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陈涛(2010)、杜文中等(2012)、赵俊仙等(2012)分别分析了陕西、河北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的政策建议。[7-9]此外一些学者还分析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如袁海(2011)的研究认为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0]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国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现有研究主要是进行文化产业投融资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获得金融支持等。关于我国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考虑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因素的研究则更为鲜见,因此我们可尝试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各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我们用各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衡量文化产业(C)I的发展,用各省域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和保费收入的合并值衡量金融体系(FS)的发展,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1.文化产业增加值与金融体系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1)Moran指数检验Moran指数主要用来检验经济变量的空间集聚状况,如果经济变量的Moran值为正且越接近1则说明空间正相关性越强,越表现为空间集聚。从表1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表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1年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全部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中国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从表2各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我们可以看出,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也均为正值,说明中国各省域金融体系同样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2)Moran指数散点图检验Moran指数散点图(见图1和图2)将各省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第一象限H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二象限L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三象限L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第四象限H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其中HH和LL空间关联模式为正的空间相关性,LH和HL空间关联模式为负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空间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也是如此。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HH空间关联模式有12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3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11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2005年金融体系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7个省域,说明金融体系呈现空间集聚趋势。
2.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LISA分析
我们可进一步运用局域空间关联指标分析不同位置的空间关联模式,检验局部地区高值和低值的空间集聚状况。由2005年、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金融支持体系的LISA分析图(见图5至图8)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金融体系发展形成两个不同的集聚区域: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高值集聚区;另一个是以新疆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青海等省域在内的低值集聚区,从2005年到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空间集聚趋势在加强。我们还可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高值集聚区域一般也是金融体系高值集聚区域,可以初步做出金融体系可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判断,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1.实证模型的建立
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LαKβ,其中Y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L表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K表示文化产业资本投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金融体系规模(金融体系又可分为银行业金融BI和证券业金融S)I,两边取对数可以构建以下模型:
2.度量指标与数据说明
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提出用M2/GD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但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M2/GDP自1990年以来明显高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按常识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可能高于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需选择其他指标衡量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这里用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作为金融资产的变量,其与GDP的比值分别代表银行业(B)I和证券业(S)I金融发展水平。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2005-2011年的年度数据,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资本投入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其中2010、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SPSS软件的估计。3.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一个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员、资本投入,还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同时还会受到周边地区金融体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的空间集聚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因此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应该引入空间因素。传统OLS模型估计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我们可以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SLM模型和SEM模型来分析金融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1)2011年当期模型OLS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11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本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当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5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1.9042822,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11年当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6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0901,说明了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09个百分点;银行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3.5889,说明当期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支持作用,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3.59个百分点,证券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1.6132,表明证券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11年人员投入、资本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和0.31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当期模型中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资金投入,而证券业的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2005-2011年跨期模型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05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金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跨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7跨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0.5778529,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05-2011年跨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8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1110,说明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11个百分点;银行业的回归系数是1.7264,说明2005年银行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支持作用,2005年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2个百分点,证券业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2005年证券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难以确定。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05年人员投入、资金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6和0.38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跨期模型中银行业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文化产业本身资本投入,而证券业金融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难以确定。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界定与对比、比较结合,使概念更加清晰。什么是“传统”,如果光靠概念来解释,那必定是越说越玄乎。作者则从人们在实践中懂得的真理人手,连用两个“不是……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对比,阐述“过去”的重要,从时间的维度看“过去”,分析了它“形成”的过程,已经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将继续起的作用。将“过去”这个带有口语色彩的词学理化,给“传统”一词进行概念界定,认为“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从时间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时间,而从其所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积累来看是传统。这样的界定,一下就把“传统”这个学术词语,拉近到生活,拉进了人们已有的认知领域,为下面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在界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时,也用了这样的方法:“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薄拔幕车娜拼蟾攀俏幕拇?,落脚在传统?!薄拔幕秤氪澄幕煌痪哂行蔚氖堤?,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薄拔幕呈切味系牡?,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作者就是这样在时间和内容特性等方面对概念进行界定的,界定时的这种对比和比较,将两个看似玄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得清晰可见,让人一目了然。谈到文化传统的形成的时候,作者先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接着从反面分析不能形成共同民族心理的现象,然后再从正面分析“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在谈到“传统”的利弊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比较:“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这里先用两个“不是”进行否定,然后连用两个“是”进行正面阐述,把“传统”的本质解释得清楚明白。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论述能力,这样高深的学术概念,在作者娴熟的驾驭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诠释与比喻联用,让理论阐述更为形象。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是十分缺乏的或者相当肤浅的,这就对学术论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如何把深刻的理论形象化、浅显化、通俗化?!洞澄幕胛幕场非擅畹亟故陀氡扔髁?,让理论形象,说理透彻。比如,为了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先从理论上诠释“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接着用了形象的比喻进行类比“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将“蜜蜂”和“蜂蜜”比作“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形象贴切,同时又让人们一下子明白它们的差别所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用的词虽然是相同的,表面上看是语序不同,实则看内涵更不相同,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样。又如,在论述如何看待文化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财富与包袱”部分中,作者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双重性比作为“财富”和“包袱”:从“财富”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泽被后世的有益成分;从“包袱”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紧接着,作者又以“时装”和“文物”为喻,批判了两种人的错误认识:“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这样深入浅出的论述,不仅把原本深奥的不易让人接受的理论表现得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用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的学术问题。
思辨方式的运用,使论述更为严谨。议论的力度从某种角度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思辨性。思辨让议论处于无法攻击、不可辩驳的位置;思辨也让议论站到了令人仰视的思维高度。思辨一般表现为在广度与深度、正向与逆向等多维度的思考上。文章关于“什么是传统”有这样论述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闭馐谴邮奔?、内容等维度进行阐述,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这是从对立统一的维度进行阐述的。以上两个维度的表述使“传统”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表述得更为周密、严谨。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辨,在文中随处可见。如对于“文化传统”的表述:“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这个“曾经”“问题在于”就是思辨所在,避免了判断的漏洞,同时也增强了论断的力度。再看对于“文化传统”的有关表述:“文化传统‘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通过反反复复的漏洞填补,留有余地,让自己的观点处于无懈可击的位置。在“财富与包袱”一节中,这种对立与统一更是显现出其论辩的智慧与力量:“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擞盟槐黄渫堂唬乐顾痪苤Ю铩薄按车娜肥遣聘?,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这拿捏有度的智慧正是文章思辨论证的严密所在,也使文章闪耀理性的光芒。
长句与整句联用,严密与雄辩共生。作为学术论文,也并不排斥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必须在保持其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仅在论证时运用了比喻、类比、对比等手法深入浅出,使论证更加形象易懂,而且还十分注意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句式的选用与变化,达到严密与雄辩共生的效果。首先是长句或长短语的运用,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表达得更为丰富。比如,对于“传统”的表述,作者用了一个长长的偏正短语“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不仅把民族精神放在时间的维度之中去审视,而且在内涵上揭示出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的实质和作用。内容丰富,判断严谨。再如,在论述文化传统也会因受外部影响而变化的观点时运用一个并列带顶针的长复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以叠加与渐进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可能存在的流变过程表达得十分到位。其次,许多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所要阐述的理由,从不同的侧面与深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势不可挡,产生气势恢宏的论证力量。请看:“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币黄浅?,将传统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各种走向与结局罗列得一清二楚。再看:“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币幌盗械慕宥仕钩傻呐疟染洌銮苛擞镅缘钠疲硬煌绞?、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等维度充分论证了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这样的气势,非一般散句能达到。
议论,有时需要严肃的面孔,有时也需要轻松幽默的表情,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用他的论证方式告诉我们:严谨与形象是可以有机统一的。
写作借鉴
关系型议论文的观点与表述
如何将一组相关概念的关系弄清楚?如何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让自己的论证无懈可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标题、观点借鉴。关系型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接用两个概念来命名:“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财富与包袱”“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捧与挖”“平凡与平庸”“得与失”“逆境与顺境”“自信?自满?自负”。也可以用陈述的方式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标题中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名师出高徒”“先成人,后成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继承中创新”。虽然标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但写作之前必须弄清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或寻找本质联系,或采取区别对待。而在区别概念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就是在比较中作对比论证。
关键词: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概念。这不只是概念上的差异,而是一个关乎文化旅游可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斯图尔德就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命题。国内学术界也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也应包括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代表观点就是黄凯南在《文化生态旅游――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方式探索》一文中所讲的:“文化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体验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均衡的文化知识和审美价值,并且强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环境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形式,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发展?!笨刮幕糜?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持续、和谐发展,体现了人类向生态文明的新跨越。近年来,福建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过渡商业开发而忽视原生态开发的倾向。本文仅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发策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以初步探讨。
一、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茶叶在福建省有上千年的历史,不仅茶类的创制数福建最多――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而且品茶的技艺数福建最奇,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现代福建茶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种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作为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
(一)茶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
茶树作为多年生常绿植物,品种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武夷山的大红袍、生态茶园等;其多样化的形态也是大自然土壤、水、光、热、地形等诸要素的综合产物,并成为“茶韵”的根本所在。如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音韵”等。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石者,天地之骨也”,“水者,天地之血也”,“好山,好水,出好茶”,从而形成了岩骨花香、“清、香、甘、活”的“岩韵”。作为一种深根植物,茶树的种植有利于福建丘陵山区的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二)茶文化以“和”为中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道、佛家的“中道妙理”,尤其是“茶禅一味”、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内涵,形成了今天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如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禀性正是三教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在祭茶、喊茶等茶俗中。“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不仅是对自然、人文资源的赞美,更是茶道灵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文化具有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多元化特点,而茶文化为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起了联系的纽带,从而使多元化文化呈现出共存、共融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同时,茶作为福建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在婚丧嫁娶、满月、祝寿、祭祀、会友等活动中,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如安溪茶艺就是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武夷茶艺则是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杉?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讲,茶文化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
二、社区参与是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首选模式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产地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和茶具、饮茶习惯、以及茶道、茶艺、茶书画诗词歌舞,茶制品等为主要内容。茶文化生态旅游则是旅游者体验、感受和品味与茶相关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并获得教益的过程。茶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就决定了其开发不宜侧重商业化,尤其不宜搞脱离其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的异地移植,建民俗村、开风味茶楼、搞星级服务,而应保持原生态风貌。在开发模式上,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在指导理论、目标体系、运作方式、解译系统、生态教育受益对象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拟首选“以社区参与为主,环境教育为辅”的旅游模式。
(一)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特点决定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首选社区参与模式
这是茶文化能否保持原有纯朴风貌的基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社区的参与能更好地展现茶文化生长的土壤,展现与茶文化有关的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态风貌,让旅游者身临其间感受纯朴、自然与真实,从而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这也是茶文化旅游的宗旨。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又不能坐视外来文化冲击社区文化而失去原有文化的特色??共斡胧讲栉幕糜?倡导生态旅游观,可以更好地引导当地居民认清发展方向,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ぁ?/p>
(二)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更是一种体验
感官对旅游的真实体验源于对象的真实反映。有无社区参与,营造出的文化旅游体验迥然不同。而这种不同的体验,正是异地旅游的动机所在。
(三)有利于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从而更自觉、有效地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旅游开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等,也有利于消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四)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
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因而能够起到较好的环境教育作用。比如能够增强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客来敬茶的纯朴好客民风和“和敬真诚”的待人风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好客文化通过旅游者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儒佛道3家的伦理道德在茶文化中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固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寓教于游,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精神修养。
三、福建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与?;?/p>
福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所谓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ぁ=昀?福建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安溪作为乌龙“茶都”,先后举办多届茶文化旅游节和铁观音乌龙茶节,并推出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铁观音探源、茶园生态探幽等项目;武夷山亦举办过国际茶文化节、国际无我茶会等。但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拟采取如下对策,以确保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要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旅游观统一各职能部门领导尤其是决策者的思想认识,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实施;同时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二)科学规划,积极实施
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制定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科学旅游规划。要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市场分析,制定全省范围的生态茶园和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并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多渠道、多方式的解决资金来源等问题。
(三)加强人员培训
要加强对规划区内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精通茶知识,了解茶习俗,掌握茶礼仪,领会茶精神,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以此来营造一个和谐、有吸引力的旅游和投资环境。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大力宣传茶文化,文商结合,以文促商,以茶道精神塑造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在茶叶营销和茶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五)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加大开发力度
要搜集、整理、恢复和?;ご巢栉幕硌萑缍凡?、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如闽南的石亭绿茶应再现当年茶与亭与人的侨乡风景,让游客充分领略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六)开发以茶为主的组合型旅游产品
应把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如开发茶农旅馆,开发绿色茶食品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如品茶评茶,观看茶艺表演,学习茶艺,参观茶园生态风光,领略采茶制茶劳动生态,感受茶乡风土人情生态,旅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欣赏茶联吟咏茶诗,购买茶产品及相关产品和纪念品,开展住茶农旅馆、品茶、吃茶宴、睡茶枕、洗茶浴、制茶盆景等系列活动。
(七)加强闽台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域协作
闽台等地区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闽台旅游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缘。以合作求发展,以互动求双赢,有助于提升闽台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八)健全茶文化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
要整顿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使游客与当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真正能从旅游活动中体验到茶乡特有的茶道精神和自然、人文生态氛围,并从中获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叶,2002(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城市人也不例外。?;こ鞘凶匀簧肪?、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吧鞘小闭庖桓拍钍窃?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图”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前苏联生物学家场诺斯基、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学者分别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几个典型事例(生态村、生态农场、生态县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设想,并于1988年初开始生态试点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鄙鞘惺且钥沙中⒄顾枷胛傅嫉摹M奔婀瞬煌奔?、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さ娜鲜端?;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せ肪?,?;ぷ匀痪褪潜;と死嘧陨怼9婊侵傅汲鞘泻侠矸⒄?、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ず米匀坏孛?,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疾旎赜胫芪Щ肪车娜照铡⒎绯〉任锢砘肪彻叵?。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疾旎赜胫芪Щ肪持涞奈穆隽浴=煌ㄔ耸涔婊Τ浞挚悸堑鼻跋肿从胛蠢捶⒄剐枰?,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创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亲水空间。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即物质还原体系。包括工业废气和废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城市区域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内容。这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保证系统。有效?;どㄉ柚械纳镒试?。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从大国土的广度、大生态的高度、大资源的深度,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水平上的全方位?;ぃ佣股镒试锤鞯闷渌⒎岣欢嘌?、生机勃勃。
一、传统多元化战略的弊端
1、多元化战略会带来决策上的延误
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过:“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例如,1999年,可口可乐发生饮用中毒事件,百事的恩里科反应迟钝,未能利用此事促进百事可乐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不能仅以市场机会为依据,冒险进入不熟悉行业,而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如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信息、市场网络、资金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行业选择不当,对新业务领域的陌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结果多元化不但不能分散经营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力度。三九集团投资部的刘贻胜在谈到集团的兼并时感慨:“对于药业的企业我们比较有把握,到那里看一下,就知道这个企业该不该兼并,能不能救活,但对于其它产业的企业,我们也说不清到底怎么样,是好是坏。”有些被兼并的企业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盈利机会,反而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多元化战略容易使企业决策者缺乏理智,盲目自我膨胀。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在反省巨人的失败时说他们当时犯了“四大失误”,其核心是急功近利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失误。过度的自我膨胀,将会因为企业能力和资源的有限而显得力不从心。
4、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原先的优势行业,从而使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变得模糊。春都集团在多元化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火腿肠这个看家本领。在人才、技术、设备上有着明显优势,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屠宰工序,春都居然转让给了原料供应商们,主营业务大幅萎缩。最不应该的是,它在面对竞争时竟然用降低产品质量的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火腿肠的含肉量一度从85%降到15%,以致春都职工把自己生产的火腿肠戏称为“面棍”。
二、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应具备的条件
1、多元化战略是一种扩张战略,企业应当在原有行业取得成功的情况下,根据一两件突出的成绩,才能够考虑选择多元化战略。也就是说,企业至少在某一行业取得成功,即在该行业占据了相当稳固和非常有利的地位,主要业务经营良好,基础扎实,才能选择多元化扩张。
2、公司具有合理的治理机构。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关系。公司经营者往往更倾向于公司的短期业绩和扩大经营的规模,以提高他们自己的声誉和权力,由此引起所有者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失称之为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以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使其为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尽力工作,这种制度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作为执行机构的经理层三个层次组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驶;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监督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结构的正确设计和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经营绩效。
多元化战略需要公司拥有一个合理的治理机构,要设法让企业经营人员感觉到事业成功而带来的愉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增加。
3、人力资本的充足。多元化战略使企业涉足到一些崭新的行业领域,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员工杰出的才能会弥补企业在新行业业务知识方面缺乏的不足,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
4、公司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多元化战略需要企业投入相当大的资金,无论是通过内部发展还是外部兼并,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保障。单个企业自身的资金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为了满足多元化战略对巨额资金的需要,企业就应当拥有良好的融资渠道。
三、多元化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
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归根结底就是实现长寿,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建立和环境相适应的动态竞争优势,实现成本的降低或增加产品的歧异性或兼而有之。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主要有风险分散;实现范围经济;内部交易化;税收优势;信息优势;销售增长率最大化等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元化经营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如管理跨度增大;新行业的进入壁垒;对新业务不了解和缺乏经验以及资源分散使用等等。这些负面效应带来的风险处理不当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进行多元化过程中要慎重行事,选择好进入的行业以及进入的时机、基于核心能力、适度多元化。
1、选择恰当时机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时必须进行市场宏微观环境分析,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竞争实力等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很弱,即与同行相比在现有核心业务领域中竞争地位很落后,一般情况下不宜做多元化经营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企业具有远见卓识,真正把握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新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到比现有业务更有增长潜力的发展机会,而自身又正好具有抓住该新机会所需的实力,才可以考虑采取多元经营战略。如果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确实很强,在现有业务领域中与同行相比竞争地位不弱,这种情况下,同时找到了适当的基于核心能力新的业务增长点时,可以优先考虑多元化经营;当企业尚未找到基于核心能力新的业务增长点时,即使企业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也不宜多元化,而是应该考虑进一步积累竞争优势,积极寻找可做多元化发展的新的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业务增长点。
2、基于核心能力
潘拉海拉德和哈梅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树枝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而树叶、花、果实则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是核心能力。一棵树从生根发芽开始,到长成参天大树,根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见一个企业要想在多元化经营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能力。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11月7日晚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他身后留下的是6.2亿个人资产。均瑶集团当初以航空业为突破口,继而进行对乳业、酒店业、房产业等资本高投入的行业迅速扩张,大部分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均采用企业创始人的名字定名,这种采取通用名称的综合品牌战略,显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果敢与魄力,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进而将他延伸到众多的行业领域,这在一个企业初创时期无疑降低了市场推广成本,获得了高速成长。与均瑶集团多元化发展相比,同样以其企业家命名的本田株式会社,从一个摩托车修车铺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均瑶集团选择了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是资本密集度高、回报周期长、利润较低的航空业、乳业、房地产业。没有基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对自己的多元化发展制定出一个清晰的规划。与均瑶集团比较,本田公司也热衷于多元化发展,刚开始做摩托车,而后搞汽车、割草机、发电机、小型飞机,几乎是这些领域内的冠军,但有一点和均瑶集团不同,本田始终围绕以“优秀的动力”为品牌核心价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并且始终根据这一核心价值,围绕自己擅长的“小型发动机”技术,创建了一个上天入地的产业王国,成为世界500强中的第41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1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绻笠翟谖夜扇「呒劢诨魃璞负驮牧隙图鄢隹谥瞥善返牟呗?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2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元氏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比例逐年提高。元氏县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3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6月末农业产业化企业占地规模与产值分别为3.5万亩、9600万元。同时农业产业化企业由初期的经济作物扩张到小麦、蔬菜、特色林果、畜牧等大宗农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
二、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情况
元氏县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2014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0亿元,其中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15家、贷款余额1.2亿元。
(一)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发挥基层央行的重要窗口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是人民银行元氏县支行出台《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准确把握信贷支农、惠农、助农的着力点,通过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工作,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力度。二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授信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大对特色产业、农业科技的金融辐射力度。三是为诚实守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一对一”帮扶农业产业化
企业人民银行元氏县支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组织金融机构创建金融顾问制度,“一对一”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如元氏县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元氏县支行分别与康丰牧业有限公司、丰源物业有限公司结对帮扶,实现了银企共赢。
(三)取得成效
人民银行元氏县支行一是通过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促成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品牌化、特色化,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搭建政银、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服务品种,解决融资难题。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小额信贷+联?!薄巴萍龊?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发放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及农业产业基地贷款。元氏县信用联社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帮扶丰兆蔬菜专业合作社贷款800万元,建成精细蔬菜分级整理车间和蔬菜冷藏库,错开蔬菜销售高峰期,实现营销增效;发放康丰牧业有限公司贷款2400万元,进行生态牧场改扩建,新增职工200人,入住养殖户40户,日产鲜奶25吨,成为河北省单体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支持米莎贝尔食品企业贷款2000万元,扩大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及农村劳动力就业。邮政储蓄银行元氏县支行根据丰源牧业有限公司产品收购客户君乐宝乳业公司推荐函,通过“推荐函+应收账款质押”足额发放贷款150万元,解决了公司牛场扩建、牛场环境建设等方面问题。元氏信融村镇银行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方式帮扶合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贷款400万元,解决了畜禽养殖急需资金需要。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元氏县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金融管理体制、社会环境、企业自身等问题的存在抑制了金融服务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信贷管理方面问题
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经营目标,实行集约化管理,上收了县域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的权限,而利益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责、权、利不对称,致使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持消极的态度。尤其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发放额度小、次数频繁,管理成本高风险大,致使县域涉农金融机构授权授信不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二)租赁土地房产难以抵押
据调查,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紧缺,扩大规??商峁┑牡盅浩凡蛔阄侍?。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农业贷款抵押物仅是具有土地证的土地、房产等,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土地流转均是租赁,没有确权颁证,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农业银行元氏县支行帮扶久惠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甜糯玉米1200亩,由于土地、房产租赁不符合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农业银行元氏县支行仅对企业发放了29万元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尚有800万元资金缺口难以解决。租赁的土地房产难以抵押,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进程。
(三)环境问题
首先,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复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需要评估、保险等多个机构部门的手续,贷款办理时间长,对农业企业的季节性、时间性要求带来的影响较大。二是贷款抵押担保评估所需的费用较高,企业承担的费用成本较大,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贷款担保抵押率较低。农业企业担保抵押贷款一般抵押率土地房产70%、企业固定资产的50%为限,金融机构还要按照每家企业信用程度来确定贷款抵押率的比例。其次,制度规定方面的问题。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受自然及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时,银行信贷人员往往受到各种惩罚及责任追究。企业也要相应降低信用度,形成不良信用记录登记,企业以后会更难得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四、对策建议
(一)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对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入农业方面资金积极给予支持,推行激励性措施,如对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地方财政给予贴息,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
(二)加大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掌握县域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用状况,缓解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征信体系通过按期还款的信用记录,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信誉抵押品”,来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信贷支持。
(三)建立分层次服务的农村金融发展体制
根据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需求,构筑分层次服务的农村金融发展服务体制。农业银行要将信贷支持放在农业企业发展及农业基地的建设上面,支持具有县域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服务项目;农村信用社要以农民致富奔小康为立足点,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规?;甘?、蔬菜作物的生产及农村畜禽养殖、药材种植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允许介入国家扶持、商业银行不愿承担的农业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性项目;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农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构建分层服务互相补充的农村金融发展机制,实现农业产业化整体金融服务格局。
(四)创新金融服务手段
一、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保证
1.实现企业目标需要和谐。企业作为经营组织,要创造经济效益,追求日益增多的利润,这是企业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经营信息化日趋加速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扩展到文化层次上,企业文化成为满足市场深层次需求和消费理念的重要保障。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企业与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共生”关系,企业内部、企业与社会各方面也不断趋向要求更高的和谐发展。企业应以效益优先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统筹兼顾,妥善解决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企业自身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
2.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和谐。企业的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两者的落脚点都是人自身的发展,而要实现人自身的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条件是和谐。没有一个良好、大气的创业氛围,国有企业这座庞大、复杂,需多方配合、齐心协作才能正常运转的机器,很难高速、高效、稳定前进。在企业内部,干部之间、干群之间,都需要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和谐,竞争与合作双赢的和谐,以及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的和谐是企业保持蓬勃生机的根本,“和谐”是企业保持永恒动力的核心支柱。
3.优秀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和谐发展。构建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和谐发展。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职工多方面的需求。近年来,中原油田在广大干部职工心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倡导“三合、五同、五共”,积极培育个性鲜明、时代感强的“中原石油文化”,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基本原则,有力地促进油田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以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
1.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责任意识。企业切切实实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从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上,全面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对待所有岗位的员工严格要求、一视同仁,真正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做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和职业的生涯成长。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资福利、民主管理权利、进修培训机会、事业成长空间及家庭生活条件等。对那些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缺乏敬业精神的员工,则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手段,催其奋起。实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企业运作机制,形成争创一流的企业理念。
2.坚持继承与创新,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人的全面发展靠文化,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企业应该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营造弘扬先进文化、做新时代中原石油人的浓厚氛围。一是抓教育,按照“分层次、按专题、系统抓、讲实效”的思路,保持正确的文化建设导向。大力加强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队伍。二是抓学习,以“建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愿景确定团队愿景、个人愿景,从而打造整个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三是抓素质,构建企业文化的长效机制。引入军事管理的行为准则、组织纪律和考核手段,以军队的整齐划一推进员工的行为养成,使企业管理达到高度的统一。
3.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企业全面发展。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通过有效的激励,使全体员工树立“创业、创新、创效”的意识,培养坚持终身学习,长盛不衰的学习毅力,持续提高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知识程度和技能等级,将分散在每个员工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和经验整合成巨大的力量推动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三、以和谐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外部的广泛和谐。
1.坚持降低成本,提供优质产品。这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也是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必须是高品质的,能为用户带来更多功效,同时企业还要为用户(间接也是为整个社会)节省投资,这样的企业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价值。国有大型企业以其具有的较之其它企业更为雄厚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全能够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并以此控制整个市场的大局,引导市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