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12
导语:在人性化护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3月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36.8天,平均年龄(23.6±1.5)天;病情情况:早产儿20例、新生儿肺炎10例、新生儿窒息8例、新生儿黄疸7例、宫内感染5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
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方式如下。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详细询问患者和家属关于患者的病情和过敏情况。同时给家属详细讲解输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同时要仔细检查输液工具及药品的质量,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清新、清洁等,将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5%~60%。由于患儿极易出现哭闹和烦躁等情况,此时护理人员需使用温柔的语气来安慰,并采用抚摸的方式来让患儿感到安全感,以保持患儿愉悦的心情。护理人员需做好保暖工作。对存在体温不升患儿,可通过注入40℃温水的热水袋,在其外面加棉布外套,然后放置在患儿肢端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出现烫伤等情况。对暖箱中的患儿需根据患儿的日龄来调整温箱的温度,体温控制在36.5℃~37.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穿刺时需选择最佳的血管,同时要操作稳当且进针准确,做到快速到位。输液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观察患者存在的反应,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拔针前,要告诉家属正确地压迫穿刺部位,且拔针要做到动作轻柔,以免血液外溢而导致家属担心,进而引发矛盾。输液完成后,需观察10min,在确定患儿无不良反应后再让其离开。
1.3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及皮肤损伤、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完成,指导家属现场完成,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置管留置时间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9例;年龄15~71岁,平均(23.5±4.9)岁。有15例为尺桡骨骨折,14例为锁骨骨折,12例为肱骨骨折,5例为脊髓损伤伴双下肢功能障碍,4例为胫腓骨骨折。对照组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7~74岁,平均(25.6±4.4)岁。有18例为尺桡骨骨折,12例为锁骨骨折,10例为肱骨骨折,8例为脊髓损伤伴双下肢功能障碍,2例为胫腓骨骨折。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用药护理,并辅助患者进行适度运动、保证合理膳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有:
1.2.1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方法培训
人性化管理行为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和家庭关怀照护行为等,时间为4周。关怀照护行为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人性关怀相关理论、沟通艺术、关心和理解别人等。培训以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为指导,制定《护理关怀照护行为指南》学习手册,学习人性化管理方法概论,共计20学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讨论《护理关怀行为指南》,并进行经验交流。
1.2.2生理状况的人性化管理
骨科患者的主要生理性不适就是疼痛,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缓解疼痛的方法。(1)分散或转移注意力。让患者看电视、听音
乐、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皮肤等,以对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有效分散,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性格和生活习惯选择疼痛的缓解方式。(2)幽默。给患者讲笑话,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幽默杂志,以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3)放松。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等。(4)皮肤刺激。对患者进行冷敷、热敷、按摩等,前提是不会对患者的患肢血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可让患者应用活络油等皮肤搽剂。
1.2.3心理方面的人性化管理与诱导
(1)大多数骨科患者在肢体功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常会对周围人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同时在局部疼痛的影响下常对切口裂开情况有诸多担忧,通常采用保护性姿势,很少或几乎不活动。一些患者家属也担心患者过早锻炼会加重损伤,因此在配合医护人员方面缺乏主动性。这样常常使患者的功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患者因错失早期锻炼时机,导致关节僵硬,最终被迫再次手术。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且耐心地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树立治愈疾病和生活自理的信心。(2)采用亲情教育。护理人员每天与患者打招呼时尽量保持足够热情,在称呼上尽可能使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帮助患者找回自信,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性化住院环境与氛围
如将花篮挂在病房的墙上,打扫干净病房的地面、桌椅等,保持病房卫生整洁、患者被褥舒适和病房适宜的温度。促使护士行为规范化,督促其保持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举止和贴心的服务,将医院环境、各项住院制度等详细介绍给患者,让患者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有效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1.2.5家庭方面的人性化管理方法
护理人员积极引导并指导患者家属运用正确的方式陪护患者,多照顾、关心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患者解决日常生活难题的能力。
1.2.6实施效果的评定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培训,使其较快地将理念向自觉关怀行为转换。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关怀照护行为进行评议,每周1次;3个月后运用护士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让患者对护士的关怀行为质量进行评价,运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关怀照护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将数据输入计算机,比较两组情况。
1.3观察指标
采用相关的量表和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的评价通过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进行,满意度评定采用自制的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
1.3.1人性化管理质量评价表
根据JeanWatson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此问卷Radwin已有相关文章发表,因此,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十分良好。同时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评价表共22个项目,每个项目5个等级。1分,从来没有;2分,几乎没有;3分,有时;4分,经常;5分,总是。让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打分。评价中还应用了原量表和修改后的量表,等值性系数为0.873,信度和效度均较高。
1.3.2自制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
根据医院和患者实际,自制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5个等级。1分,很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满意;4分,较满意;5分,非常满意,最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两组患者具体描述。1周后复测发现,重测信度系数为0.815,稳定性较高。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处理,以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人性化护理行为的质量评价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人性化管理各项行为的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实行人性化管理后,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各项行为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近年来,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成为护理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建立专科性强、特色突出的护理工作模式成为护理研究的重点。人性化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针对病情复杂、自理能力较差、治疗后恢复效果不佳的患者而实施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在实施中,要充分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怀与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治疗后的康复。临床研究显示,骨科患者普遍存在创伤较大、治疗后恢复周期较长、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的特点。针对骨科患者的这些特点,护理工作面临较多问题。多项临床报道显示,常规的骨科康复护理措施难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恢复效果,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有报道显示,因常规康复护理工作不能满足骨科患者的需求,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较低,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较低。针对护理工作与患者护理需求的矛盾,人性化护理管理应运而生。人性化护理管理强调人性化理念对相关护理人员的影响和改变。在骨科患者的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管理要求相关护士能深刻认识患者的需求,时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理念下,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而改进护理质量。笔者将接受常规康复护理的骨科患者和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的骨科患者同时纳入本次研究,比较两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实施在对护理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展开,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人性化管理方法和《护理关怀行为指南》,并加强交流。之后,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住院环境营造、家庭人性化护理等展开护理。通过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幽默地交流沟通,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对患者进行冷敷、热敷、按摩等改善患者的生理状况。采用积极、主动而又耐心、细致的方法,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将医院环境和各项住院制度等介绍给患者,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尽快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较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较高,均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P<0.01)。
4结语
1.1沟通人性化人性化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与身体状况,取得患者的支持。要语气轻柔的跟患者沟通,平心静气的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倾听、安抚、解释都是护理人员该注意的,一定不能使用拒绝的语气,提倡文明用语,耐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取得患者的认同。
1.2推进人性化的服务急诊科室患者数量一般很多,且不稳定流动性较强,护理工作进行的时候制作不同科室的工作流程图,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找不到科室就诊而耽误时间。要有醒目的急诊抢救通道,确保无阻碍。陪同病情较重的患者做检查,要耐心的带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查。护理人员要有统一的着装,端庄大方,让患者放松戒备之心。面对不同的患者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技能,依据患者的病症引导患者饮食以及用药。多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完善人性化护理的工作。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将护士急诊的服务态度、急诊的环境、对工作的意见等项目列入调查问卷,使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统计,如果是儿童时就让家长填写。结果为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0,P<0.05)。
3讨论
人性化护理的前提就是以患者为本,要处处呈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管理模式,以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基准。真心的关心患者的病情,耐心的为患者做人性化护理。尊重患者的隐私以及患者的生命、人格,要做到一视同仁,发挥人性化理念的优势,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为患者做全面的优质护理。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详细的观察患者的病症,耐心的倾听患者,以很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让患者体验新的护理方式,感受现代化的护理概念以及护理文化。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1例,女46例;年龄14岁~61岁,平均年龄(39.3±10.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52例,女55例;年龄16岁~63岁,平均年龄(41.8±9.4)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一般的护理程序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主要是掌握手术的关键环节、特性等,再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进行前期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巡视病房,熟悉手术患者的病历信息等;另外,在术前护理中,需要护理人员抱着真诚的态度以及关切的言语去面对每一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手术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手术配合的依从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术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1.2.2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对确保患者的手术质量非常关键,而且患者术中的心情以及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功率。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做好术中护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解决患者心中的疑问,消除其心理压力。另外,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手术室医师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提供相应的配合,从而有效提高了手术护理的质量,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1.2.3术后护理
手术室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工作,不仅局限在术前护理和术中护理,同时还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很多时候患者手术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术后护理不完善而导致,由于患者并不清楚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使得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为此,护理人员要将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家属,在术后2d内要对患者进行监护工作,一方面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对患者家属的情绪做好安抚;另一方面对本次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查询和记录,并将其列入到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评分中。
1.3护理满意度评价
分别对2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指标主要以100分为准,80分~100分为非常满意,60分~8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护理效果比较试验组的护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研究对象基础人性化管理护理评价试验组研究对象在基础护理评价和人性化管理护理评价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7,P=0.025;t=9.000,P=0.031)。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加大人性化管理的力度,避免护理差错或者医疗事故的发生。有学者指出[4],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做好医院病房医嘱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运作显得尤为重要。做为医院医护人员的操作平台,病房医嘱管理系统在医疗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防止出现由于病房医嘱管理不规范而出现医疗护理或医疗事故问题,各医疗机构对其的质量管理应制定特定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临床科室第一责任人也承担着病房医嘱管理的特殊责任。因为,作为医疗机构领导者,对病房医嘱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医院病房医疗和护理的质量,以及是否出现经济连带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部门必须按要求解决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病房医嘱护理的责任追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于2011年7月~2013年11月间收治并进行手术的患者56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测结果确诊,符合手术适应证。其中男298例,女262例,年龄19~71岁,平均(37.1±13.2)岁。包括普通外科手术284例,骨科手术124例,泌尿外科手术82例,心胸外科手术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前充分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完成对手术中药品和器械的准备工作;手术中严格实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对手术过程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完善病人的转交工作。观察组再此基础上按照人性化护理的理念进一步开展护理工作。术前护理:手术前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手术类别、受教育程度和具体的家庭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分析,针对每一个患者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和护理知识的巡查讲解,取得患者对护理和治疗工作最大限度的理解和配合。并在术前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床上排尿、排便的锻炼,提高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配合效果。术中护理:根据手术前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在手术中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对患者在麻醉前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帮助患者改善手术前的焦虑心理。对于非全麻患者,手术过程中充分与患者交流互动,调整手术室环境,给予患者更舒适的手术。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关注心电监护,维持输液通道的畅通。在手术室尽可能避免器械发出的噪音,医护人员精神高度集中,禁止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术后护理:手术后及时为患者清理消毒液和血污,待患者由麻醉中完全清醒后,立即安排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探视,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是否存在任何不适,及时为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和检查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密切注意患者有无发生术后感染和相关并发症,及时报告医师。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护理前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价,得分为0~100分,分值随患者焦虑程度上升。并在出院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人性化护理理念的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提高,达到9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使用SAS评分对焦虑程度进行比较,观察组焦虑程度获得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表现恶化,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手术治疗通常对患者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造成患者出现食欲不佳、失眠等情况,在手术前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利于患者调整状态应对接下来的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可以明显改善这一情况,而且加强医患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住院患者较快的熟悉医院环境,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手术后患者则往往由于创口造成的不适和对手术效果的担心而产生焦虑心情,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手术后心理状况明显恶化,这也是导致护理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对人性化护理理念理解的加深
护士是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员,是医院与患者之间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护士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作用和责任,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患者的交流和理解,在护理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护理的效率和质量。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人性化护理的意义,和现代医疗开展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的必要性。
3.3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对医疗系统的意义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资料为我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妇产科240例产妇临床资料。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6岁;初产168例,经产72例;孕期36~40周;新生儿体重3.4~8.2kg。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0人。两组孕妇在年龄、病史、生育状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实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为:(1)根据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创造温馨的病房环境,让患者有家庭般感受,同时强化病房个性化管理。(2)努力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所有护理人员均参加过专业的培训,着温馨的粉红色工作装。尤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要求护理人员随时关注患者的需求情况,及时有效并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沟通。(3)积极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一方面是给患者发放身心健康宣传手册,让患者对生殖生育健康有一定的了解,耐心解答她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对患者有目的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最大限度让患者心情舒畅。同时还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4)患者日常生活干预。尽量鼓励协助患者参与一些简单的体育健康运动,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制订科学的计划,有目的的调整她们的饮食规律。
1.3观测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与过程,自制问卷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在35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在20~35分之间者为中度抑郁,在8~20分为轻度抑郁,8分以下者正常。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40份。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与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
2分娩方式与产程的比较
2.1分娩方式:
观察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在本组中所占比例,实验组自然分娩的比例要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从生产出血量来看,实验组的出血量也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产程的观察:两组间的痛疼分级情况及产程时间,实验组在分娩时痛疼分级(轻度、中度及重度)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整个生产过程时间要比对照组短,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及心理情况的比较
满意度的比较从护理满意率及日均家属陪护率来观察,实验组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均家属陪护率实验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相比,实验组都要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的比较,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在刚入院时两组间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在出院时的评分,则实验组要低于对照组,表明人性化的护理对患者有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在护患关系较为尴尬的今天,特别是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开展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既是护理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改的方向。近几年来,我院在妇产科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不仅有效的缓解了护患关系,而且随着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推广,我院住院患者自身保健意识得到了加强,术后康复情况良好,并得到了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4结语
在做好常规护理即体温测量、脉搏监测、病室空气清新等基础上,及时将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能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积极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态度温和,注意交流的技巧,关注患儿和家属的情绪;及时给予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的病情、治疗的预后,不断增强患儿家属的自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开展护理前认真核实患儿的基本信息,采用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增强患儿家属的信任感;护士的交流用语要文明规范,体贴患儿及其家属,多使用“请”、“谢谢”等;语言的使用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为患儿和家属的利益为重,注意职业道德,用语要能使患儿和家属乐于接受。用语还要坚持严肃性和亲切感同行。对于一些言行不当的家属要严肃对待,及时劝阻沟通,同时还要让人感到有亲切感。在出院前,要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告知患儿技术应该注意的事项,保证出院后预后。
2结果
在选取的356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后,患儿用药剂量合格的占到2813张(79.02%),剂量超出的占到416张(11.68%),用量错误的占到100张(2.80%),用药不足的占到272张(7.64)。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为29.8岁,病程5d~10个月,其中有24例宫颈炎,14例月经失调,16例盆腔炎,20例子宫肌瘤,16例妊娠合并症,10例其他妇科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4~56岁,平均年龄31.2岁,病程4d~11个月,其中26例宫颈炎,12例月经失调,14例盆腔炎,18例子宫肌瘤,16例妊娠合并症,14例其他妇科病。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以及病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本组患者人性化护理,即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而制定各不相同的护理方案,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起居方面进行护理,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不良情绪能够减轻,以此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护人员的治疗进行配合。
对照组:本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护理,即是根据患者的病症进行护理评估,以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对症护理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立即的解决。
1.2.2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检测比较,焦虑:总分>14分;可能存在焦虑:7≤总分≤14分;没有焦虑:总分<7分。
1.2.3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别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前护理质量评分为86~98,护理后为96,对照组护理前为64~86,护理后为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汉米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在护理前比较,观察期护理前有90例>14分,6例7~14分,4例<7分,对照组有88例>14分,8例7~14分,4例<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汉米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在护理后比较,观察期护理前有6例>14分,24例7~14分,70例<7分,对照组有30例>14分,44例7~14分,26例<7分,评分分别为70%和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