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h_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_91.app_91av手机在线_中文一区二区_亚洲一级黄色片

金融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3:19

导语:在金融学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学课程论文

第1篇

1.1教师维度(1)讲授空泛,与现实脱离,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该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但由于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对实际金融业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缺乏现实意义,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案例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将案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对案例的筛选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而且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深度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学生因理论枯燥而产生“厌学”问题。(2)互动缺失,教学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在传统的金融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授式的满堂灌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复制课本上的内容,只注重“如何教”却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有的虽然设计了互动环节,但一般只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问题和答案都是预先设置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竞争等多元化的模式进行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与教材的互动中快速提高,解决“效果差”的问题。

1.2教材维度(1)教材编排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讲授和学习。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才广泛在本科阶段中开设金融数学专业或专业方向,现有金融数学教材大部分是为研究生教育而编写的,以理论研究和阐述为主,而仅有的几部适用于本科教学的教材也多以精算师考试大纲作为主线,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不大,大量的习题是为了配合公式、定理的讲解而创设出来,有些习题则更是停留于理想化模型,缺乏实际意义。例如,“已知每2年底付款一次,每次付款1元的永久年金的现值为9/16,计算年利率?!闭獾捞饽烤褪堑湫偷匚伺浜瞎阋逵谰媚杲鸸降慕步舛瓷璩隼吹?,无法满足金融数学作为实践性很强学科的培养目标。将案例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而且能够将复杂而抽象的数学模型直观化,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金融学发展史案例的引入可以将原本被割裂的知识与其起源和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其产生的背景的同时,对于其发展的现状也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2)时效性差,举例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师生需求。现有的适用于本科金融数学教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是在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译而成的,国外的这些教材已经出版很多年,一些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一些数据也失去原有的意义。金融数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案例教学恰好可以弥补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的案例,不仅可以更新和补充原有教材内容,将最前沿的信息和数据传达给学生,而且能增强理论的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在本科生金融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本文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计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示范、案例模拟“四个环节”依次运行、互相衔接、有机配合,以达到解决教学现存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1以案例导入法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程情境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也是能否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导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活型案例导入,即由实际金融问题的导入。教师每节课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导入,将学生带入为本节课讲授的所预设的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中,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授摊还法时,可以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假设某人以银行按揭贷款方式贷款50万元,分20年还清,每月还款3742.6元。(1)每月偿还的3742.6元中有多少元是在偿还本金,多少元是在偿还利息?(2)在偿还了36个月后,本金还有多少没有还?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二是以历史型案例导入,即由金融史、金融事件等历史事件导入。每个理论都有其发展的历程和背景,如果将所讲授的知识与其发展历程割断,只是片面地讲授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定义。在讲授每个知识点的同时,将其发展的背景、过程,涉及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引入教学中,以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既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例如,在讲授债券时,就可以将我国发行国库券的过程、“垃圾债券”的发展、米尔根的传奇经历等金融史案作为导入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2.2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课程知识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按照教材直接给出定义、公式,学生则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课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如果将案例教学植入教学,通过选取恰当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案例中事件的关系,就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定义、公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定义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别在于通货膨胀率,可以列举生活中物价上涨的例子:今年甲向乙借10元钱,贷款利率为10%,明年甲需要还给乙11元,假设今年的桃子的价格是1元/个,那么10元钱乙可以买10个桃子,明年桃子的价格为1.1元/个,物价上涨率为10%,那么明年甲还给乙11元也只能买10个桃子。虽然多还了1元,但乙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利润。显然,贷款利率10%是名义上的利润,即为名义利率。而实际利润则为0%,于是很自然得出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或者是名义利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差。

2.3以案例示范法培养学生树立和巩固课程建模意识建模方法是金融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与应用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是金融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运用定理、公式解决课本上的规范习题时得心应手,而面对实际的金融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建模意识不强,无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背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公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摊还法进行本息分析时,在给出公式后,我们可以假设“每位学生通过按揭贷款方式购买住房,贷款金额为50万,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贷款期限分别为5年、10年、20年时,分别按银行现行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每月各要还款多少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通过案例的典型示范,培养和训练学生树立了客场建模意识。

2.4以案例模拟法训练学生积累和强化课程实战能力金融数学课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应用性体现在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因此,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掌握金融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讲授某一部分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网上推演和模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例如,在讲授期货定价时,我们布置学生假设每人拥有资金100万元,进行期货在线模拟交易,然后学生每天关注自己所选期货的交易情况??纬探崾保低郴岫运醒挠髯鐾臣?,并且有按班级的排名。通过这样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案例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将金融数学理论还原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3实践检验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刹扇《ジ谑迪暗哪J?,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转贴于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八蚧ブ钡氖导萄Щ?,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第3篇

1.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强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3.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6.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7.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贝难芯可葱麓匆到逃芯?/p>

9.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敖鹑诠こ獭弊ㄒ笛芯可纬烫逑笛芯?nbsp;

11.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2.“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在金融?;跋煜碌难芯可鸵滴侍馓剿?/p>

14.金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探析——以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1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录取1982年度硕士研究生

16.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17.金融?;尘跋滤妒垦芯可嫉氖抵し治鲇胍蓟乒菇?/p>

18.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9.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2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3.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24.金融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25.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6.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27.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28.金融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29.后金融?;贝芯可鸵捣治鲇胩教?nbsp;

30. 财经类研究生“三个自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为例

31.金融?;问葡卵芯可鸵登榭鎏轿?/p>

32.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特点的分析

33.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金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35.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6.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37.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8.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3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40.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41.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42.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43.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研究

44.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学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研究

46.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47.金融?;跫滤妒可脑褚敌睦碛胝咂兰邸诟咝K妒垦芯可奈示淼鞑?/p>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4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50.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2.金融?;砸窖а芯可鸵涤胄睦斫】涤跋斓难芯?/p>

53.在金融?;跋煜碌难芯可鸵滴侍馓剿?/p>

54.金融危机下研究生创业的几点思考

55.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56.论金融?;尘跋卵芯可鸵祷铺轿?/p>

57.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8.对匈牙利银行改革的考察——刘鸿儒同志在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报告(摘要)

5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0.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调查为例

61.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62.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3.金融?;尘跋屡芯可鸵的训脑蚣岸圆哐芯?/p>

64.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6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试题

66.金融危机笼罩下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理念、策略与价值借鉴

67.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68.首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金融组)综述

69.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

70.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供求状况研究

71.金融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72.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73.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4.金融?;滤妒勘弦瞪笾白纯龅鞑?/p>

75.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

76.理工科院?!敖鹑诠こ獭弊ㄒ悼纬烫逑瞪柚醚芯?/p>

77.金融?;尘跋碌母咝1弦瞪鸵?/p>

78.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79.关于金融学科界定的探讨

80.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金融统计学》教材编写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82.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

83.东南亚金融风波与港元联汇制

84.全球金融?;员弦瞪鸵档挠跋旒岸圆?/p>

85.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浅谈应重视金融电教教材建设

87.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88.衍生金融市场的正面经济效应

89.金融?;币窖Ы淌Φ闹耙邓匮嘌教?/p>

90.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91.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92.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93.转被动为主动——金融IT人才培养机制当与时俱进

94.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95.新疆与全国金融学课程内容及体系差异分析

96.数理金融研究前沿与公司理财问题探讨

97.知难而上 创新突破 积极调整产业战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98.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之浅见

99.吕家进——结合邮储实际积极做好农村金融创新

100.英语专业硕士金融翻译课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102.一个执著金融梦想的人——记80级校友高飞

103.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

104.在国际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试闯关终结金融职场“七年之痒”

106.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谈——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107.美经济学家认为控制资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机的良方

108.基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金融硕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1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111.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跋煜赂咝K妒垦芯可鸵档奈侍庥攵圆?     

113.金融?;跋煜碌囊鸦榕芯可沽υ刺轿?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国际竞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12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14JJ3129);湖南省高??萍即葱峦哦又С旨苹啪锰跫陆鹑诜缦斩攘俊⒖刂朴胝撸?。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7-02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也完善了金融市场的调控体系。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渐进开放,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显现,而核心竞争的差距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后备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开始至201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112%,招生规模有显著提高,但是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则较为缓慢。其中,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金融研究创新的主体之一,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的差距明显,科研成果为金融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提高。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一、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由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当前金融学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授课内容较为集中。现代金融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法律、统计、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而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仍以传统的金融学为主,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与金融市场信息脱节,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有所欠缺。在教学方法方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探索性不够、互动性不够,一些授课教室的授课内容陈旧,对国外教材消化不够,生搬硬套,不结合中国实际,因而难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金融学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校由于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财经院校对金融学硕士培养的经费缺乏,导致足够的教学岗位和学术交流平台,导致硕士生没有实践教学的机会以及缺乏学术交流、讨论的平台,不利于其所掌握所学理论以及检验其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金融机构实践方面,我国高校虽然很重视与证券公司、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但深度合作还比较少,甚至一些合作停留在参观或听讲座的形式上,产学研的互动不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与金融企业的实习,也难以参与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金融产品创新研发部门、风控部门对实习生的开放岗位少,大部分实习生多在金融机构的销售部门从事一些重复、机械的低智力劳动工作,金融企业大都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创新实践支持,不利于研究生发现和认识金融行业现存的研究热点,会导致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产业界脱钩,这也不利于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现良好的科学问题,则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质量将大为降低。

(3)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一些高校因为经费限制或缺乏沟通交流渠道,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导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难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师从国内外一流导师从事金融学科研研究,因此,难以提高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相比国外高校,国内的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欠缺。

(4)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术道德教育不够重视。一方面,一些高校过于追求论文数量,研究生论文质量不过关,致使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容易让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违背学术道德,产生学术腐败行为。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把读研仅仅当做找一份好工作的跳板,不专心做好研究,再加上个别导师指导学生数量多,不能亲自指导研究生的研究,以成果为导向,对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较少提及,这就导致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有所缺失,进而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是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受限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增加计算机、法律、财务、数理金融、信息科学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和市场前沿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研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重视实践,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根据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实务部门的需求,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将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法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问题,为金融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提供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安排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科学位论文指导,或者安排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协助老师进行本科教学,增强其实践能力。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1],形成“政-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3)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交流机制。首先,鼓励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加金融行业会议、国内外学术会议,动态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比赛等[2],同时,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资助学生向高水平学术会议投稿,接受学术同行的指导。其二,创造条件,加大财政补贴,鼓励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形成国际合作培养的模式,培养更多熟悉中国国情和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金融创新性人才。其三,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可以开设更多的国际化课程,如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讲授《国际金融》、《国际宏观金融政策》等。其四,推进师资国际化,拓展多样化办学模式,保障国际化集成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等[3]。

(4)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笆φ?,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导师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解答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品德的提高。研究生导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发挥榜样力量,示范如何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启发和鼓励学生,提高指导学生的效果。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该严格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导师,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有必要增强其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对其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交流机制,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从而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从业人员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李九生,裘国华.利用创新平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2):41,28.

[2]李,田苏宏.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同济大学组织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经验[J].中国研究生,2015,(10):61-62.

第5篇

摘要: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受应试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实践能力不强。本文提出“两个体系、两平台、多??椤钡挠τ眯汀⒋丛煨徒鹑谘П究粕ㄒ导寄芘嘌绞?,并探索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能力 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如何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却比较盲目。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本文就是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问题,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使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少数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同时希望找到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及其培养方向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

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与国际性。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努力提高以下素质:(1)具备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沟通。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由于金融业是承载风险的产业,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家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品格;(2)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金融人才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又要熟悉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跟踪现代金融业务最新动态;(3)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金融业务、财务处理、常规技术、电脑技能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成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这些技能外,还要拥有诸如组织管理、计算分析、专业外语和综合分析等能力;(4)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金融业务经营不但在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交叉日益频繁,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也成为趋势,缺乏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无法驾驭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务;(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保持思想活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金融人才需要了解掌握国外金融发展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需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6)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

(二)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

1.基本技能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规范的分析报告。这项技能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第二、培养学生数据搜集能力、资料查找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知道去什么地方、怎样查找所需的数据与资料。其中也包括国外资料的搜寻与查找,为进行研究打基础。这项技能主要针对大三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资料筛选和数据处理处理的基本技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中筛选出和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例如对资料的提炼、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处理等。该项技能是对大一、大二数据处理技能的提高,主要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所提的问题,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即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该项技能是在大一、大二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规范。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规范格式的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格式美观大方、数据图表运用合理。

2.科研能力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即解决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数据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级经济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即解决学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达到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的分析文章,即解决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已经进行的技能培养实践来看,通过对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预计大约80%以上同学可以达到基本技能目标,大约有20%左右的同学能够达到科研能力目标。

二、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学轻术、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金融学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外语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共性问题表现为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应该说,教师的学历培训一直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但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三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考核难的问题。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在优势学科投入较大,如翻译、比较文学,而受限于地方外语院校的经费紧张,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明显投入不足;同时,实践教学从教务管理的角度,短期难于有成绩,不易考核。

(二)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

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学生,相当一部分都要在当地从事实务工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难题。金融学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专业口径较宽,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同时,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程序与教学制度呆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与变通;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举办金融学专业,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上外语院校要顺应新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学校的软、硬性相关因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构建能力导向的新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竞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改变繁杂、冗余、低效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从封闭性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机制转变;从以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要充分重视考察金融学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环节设计

1.平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方向指引下,结合外语院校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自身优势,确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向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定位。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榛?,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性、不同模块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

2.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重能力培养。加大案例教学、分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外脑”,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实务界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经历与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外语院校要改变原有的重教师学历学位、轻实务的一贯做法,在师资队伍引进中着力引入理论实务均优秀的人员,师资培训中着力推动教师实务经验的培训和学习。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金融学专业学生可组成证券投资、理财协会等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学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三) 打造“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两体系、两平台、多??椤钡慕鹑谘П究迫瞬排嘌J街?,“两体系”是指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平台”是指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具体专业及其研究分支与方向?!傲教逑怠币劳小傲狡教ā崩粗С?,同时在“两体系”、“ 两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榻萄?。其中,公共课、专业课平台用于支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用于支撑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与教学模式相对应,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学业”与“就业”并重的大学教育理念?!把б怠苯逃桥嘤鹑谘ёㄒ笛砺壑队胧导芰Φ闹饕揪?,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就业”教育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和. 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2]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成人教育,2012(2).

[3]钱慧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柯林. “一体两翼”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干洪,徐达奇,冉昆玉. 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6.

第6篇

论文摘 要:为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培养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金融实验室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外金融企业陆续进驻,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跨国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国际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

(一)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科学合理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从教学内容上看,金融实践教学应单项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应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实验,而且还包括专门开设的培养职业操作能力的校内实训课程、社会调研以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资源进入紧缺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角度看,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顺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但是在硬件设施上整体设备仍不齐全,只能开展较为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从软件配套上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和行情分析系统,但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拟软件则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使得有些实验课无法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校外实践教学角度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不足。由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同,同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实习单位的相关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枪”的毕业实习难以进行,再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校外实习效果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导致一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业绩评价还未与薪金挂勾,也未与教师职称评定挂勾,也就是说,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不熟悉理论知识,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光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来完成,还必须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金融理财、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多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感受金融业发展的脉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该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与上述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3]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第7篇

关键词:挑战;金融学;法和经济学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的世界银行报告中: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金融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截止到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面临监管体制的转型、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さ任侍?。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我国金融业日后的发展,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在面临的金融改革实践问题已经对金融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金融学研究要把国际学术惯例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和学科。

我国金融学在金融学学科及理论建设方面主要面临下面三方面问题:

一、 学术界对于金融学内涵界定仍需进一步明确

首先,这个概念的界定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华尔街日报在其新开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将“公司”金融定义为:为业务提供融资的业务,这一定义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实业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学科术语来定义该学科对这个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Webster字典中,将“To Finance”定义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筹集或提供资本”。代表学界对金融学较有权威的解释可参照“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Finance相关词条。由斯蒂芬罗斯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其次,在国内学界,对于金融一词的界定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的各类财经专业方面的相关材料,金融这一词的解释,主要是财政、融资、财政等解释。这三种解释是对特定对象的。但是金融这个涵义确实值得继续推敲的。从金融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来看,这个是国内在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特征。传统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货币、银行、货币政策、汇率、货币供求等等专题,金融被定义为是货币流通和通讯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国内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类是以货币银行学为代表的;第二类是国际金融为代表的。分为这两大科目为主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政府为主导的银行之间的相互融资,这种方式在实际当中占主流,而证券和资本则被视为非主流。这样就使得以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研究作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其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导致对外贸易的加强,所以相应的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内容在高内高校中开展起来。

最后,上面国内两大学科对金融学的界定,还不能够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外国学者对金融学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资、公司财务、公司治理等,以这些为核心。另一个是投资学,也就说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归结为资产定价。但国内的有的学者把这个理解为公司理财或者是公司财务,这样的理解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研究对象是会计事项,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应当纠正这样的误解。

二、 金融学理论和学科建设较实践滞后

正是上文所论文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金融学学科和理论建设的滞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一是金融学教材和我国实际需要不符,出现脱节的现象。从我们所能见到的教材来看,都是引进外国学者或者外国权威人士的论著,这些外国论著与我们中国的实际生活有不符合之处,所以出现与原本英文教材脱节的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但是还要研究我们本国市场和企业,撰写出适合本国的金融学教材。二在培养学生方面过于封闭。这在本科教学方面表现还比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现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国外存在差异,表现出过于封闭的特征。我国博士招考实行的更多的是单一导师制度,这种制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还是不够完善,可以让研究性大学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项目为自己的学习重心,让导师组来进行指导,这样更加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学术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国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专门的金融学学术期刊还需增加。四是学科布局要更加细化。我国金融学科大都还未从原始的经济学院体制下分离开来,这样影响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也会导致学术分工不明确。其实可以在金融学的宏观领域设立经济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微观设立管理学院。五是金融学教师资源方面的匮乏。目前高校金融学方面的师资还是不容乐观的,在公司和投资微观领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六理论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国市场规范化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倾向于间接的融资领域。一些前沿领域的理论还没广泛研究,例如行为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等。

三、 我国金融学研究要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由于上面论文的两个问题,理论和学科建设有待完善,我国金融学方面的研究还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指导功能的发挥力度还不够。这个问题在证券市场改革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国有股持减问题上、证券监管理念问题上、证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学界都要在严谨细致的基础之上提供给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的建议,不人云亦云,严肃对待,实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证支持的论著。(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张新,5中国资本成本的估算6,南开大学工作论文,。

[4]刘鸿儒,5新金融辞海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第8篇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9篇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群建设 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4]魏程玲.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1亚洲精品国内自产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成人 |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入口 | 久久在视频 |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大片 |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 99国产热 |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 |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 | 色先锋在线观看 | 日韩电影在线观看一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浴室人妻的情欲hd三级 | 在线国产视频一区 | 熟女乱牛牛视频在线观看 | 高清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 亚洲天堂小视频 | 朋友的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 国产顶级熟妇高潮xxxxx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i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 青娱乐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狠狠操在线视频 | 一级黄色大片视频 | 四虎影院新地址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 欧美成人免费视频一级 | 四虎影院最新网址 |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男女互操网站 | 高清一级做a爱过程免费视频 | 色先锋av资源中文字幕 | 日本精品a在线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